第510章 李恪,他将来会不会清君侧(第一更)
    “陛下!”李恪跪倒,然后沉沉叩首在地。
    他的额头贴在冰冷的地面上。
    然后一言不发。
    李承乾坐在桌案之后,目光淡漠的看着李恪。
    如果说早先,别人突然跪倒,或许会令他有所诧异惊动,但如今,他见过太多人在他的面前跪下了。
    李承乾已经很适应自己皇帝的身份。
    他的目光落在李恪身上,没有立刻开口说什么,只是抬眼看向殿外。
    殿外风雨依旧,没有丝毫减弱的趋势。
    片刻之后,李承乾才幽幽说道:“父皇如今就躺在那里,有什么话,你尽管说,朕也不藏着掖着,有什么事也尽可能直接的跟你说,三郎,朕是什么人,你应该清楚的。”
    “是!”李恪稍微松了口气,然后起身拱手道:“臣弟是为了母妃的事来的,臣弟知道父皇临终前,曾下过圣旨,让后宫嫔妃全部出家,臣弟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处置?”
    李承乾轻叹一声,道:“朕虽然没有细想,但也知道,不可能让所有的后妃都去出家,毕竟人伦大道在那里摆着,所以,按照后宫的规矩,诸王太妃可以随诸王前往封地,但……”
    李恪轻轻的低头,神色哀戚。
    “吴国太妃的身份是不同的。”李承乾摇摇头,道:“便是朕愿意让她出京,其他人也会竭尽全力的阻止的。”
    李恪知道李承乾说的其他人是谁。
    长孙无忌,程知节,尉迟敬德,还有房玄龄他们那些人,甚至还有他们的后人,都不会同意让他的母妃离京的。
    “便是朕最后强行下诏,让太妃离京。”李承乾的目光落在李恪身上,摇摇头道:“你信不信,不等太妃出京,弹劾你谋反的奏本,就会堆满朕的案头。
    这恐怕也不是太妃愿意看到的。”
    李恪无奈的轻轻点头。
    让他的母妃离京,恐怕整个天下都会炸起来。
    前隋虽然亡了,但忠心于前隋的人并不是都死光了。
    只不过他们那些人多数逃入了深山老林,或者说伪装投入了大唐,如果有机会,他们还是会掀起风浪的。
    当然,这些人的主要注意力都在杨政道的身上。
    不是他李恪。
    李恪姓李,不姓杨,他是太宗皇帝的儿子。
    但,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不存在可以信重的人。
    比如来家。
    来恒和来济兄弟的父亲来护儿,在扬州为隋炀帝奋战到了最后一刻,整个家族最后也只有他们兄弟两人活下来。
    如今,他们两个,一个是太子詹事,一个是黄门侍郎、参知政事的宰相。
    权势在整个关陇门阀,也属于顶级上层。
    当然,他们和前隋的关系,在来护儿一家死的时候,就彻底的断干净了。
    他们如今是大唐的臣子,是当今皇帝亲手提拔最值得信任的重臣。
    正常情况下,他们甚至都不会和李恪有任何接触。
    但,这是在正常情况。
    正常情况,来家兄弟根本不会支持李恪半点。
    绝对不会。
    但一旦局势有变……
    譬如皇帝死了。
    皇帝突然死了,那么继承皇位的必然是太子。
    但太子年幼,很容易发生权臣窜权的时候。
    到时候,李恪这个皇帝最长的弟弟一句“清君侧”,就能举起无数大军。
    一旦他成功的杀到长安城下,来氏兄弟的心必然会动摇。
    尤其如果他们在被人猜忌的情况下,更是如此。
    李恪很聪明,他明白这一点。
    群臣对他忌惮,皇帝一样对他忌惮。
    李承乾也明白这一点,他是皇帝,天下疑心最重的人,他怎么可能去信任李恪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李承乾看着李恪,轻声说道:“所以,朕最大能做的,要么是将太妃送到兴道坊,在那里安排一座寺庙,让她去和萧后住在一起,彼此照顾,而且萧后的年龄大了,恐怕也没有几年了……她毕竟是太妃的嫡母。”
    李恪嘴唇颤动。
    萧皇后。
    他在回来的路上,恰好碰到萧皇后,本来就已经格外的引人注意了,现在如果将他的母妃安排到兴道坊,那岂不是在他的身上贴上更多的前隋标签。
    李恪沉沉的叩首,满脸悲苦的说道:“请陛下宽容,不要让母妃安排到兴道坊。”
    “为何?”李承乾的眼神微微冷了起来。
    “陛下!”李恪叩首,苦涩的说道:“母妃陪伴父皇已经三十多年,这三十年来,根本没有见过萧后,骤然相见,只会彼此无言,相处尴尬。
    萧后年纪颇大,骤然相见,恐怕于身体不利,再有,母妃的生母另有他人,便是当年,他们相见也极少。”
    李恪贴着地面,感受着地面的冰冷,此刻的他,能拿出来的唯一理由便是这个。
    萧后的确是他母亲的嫡母,但是杨妃在前隋时,不过是一个普通妃子生的女儿,甚至就连个封号都没有。
    她根本就到不了萧后的面前。
    哪有什么感情。
    当然,若仅仅是如此,那么其实也无所谓,但偏偏还有另外一个人在。
    杨政道。
    杨妃是杨政道的亲姑姑。
    杨妃和萧后毕竟没有血缘关系,两个人,待在一起就待在一起了。
    但是,杨妃如果和杨政道待在一起,恐怕整个长安的目光都会看过去。
    到时候,事情必然会牵连到李恪。
    李承乾面无表情的点头,说道:“既然你如此说,朕也不好强人所难,那么朕便只能退而求其次,在颁政坊立一座寺庙,让杨妃在那里出家,你看可好。”
    李恪惊喜的抬头。
    李承乾的神色已经温和了下来。
    “臣弟谢陛下大恩。”李恪再度沉沉的叩首。
    颁政坊,李恪的吴王府,李愔的蜀王府,都在颁政坊。
    让杨妃在颁政坊出家,就等于是在李恪和李愔的家里出家。李承乾笑笑,说道:“平日里,可以让吴王妃和蜀王妃,带着孩子们多去看看……”
    李恪听到了李承乾的停顿,下意识的抬头。
    李承乾神色平静的摇摇头,说道:“朕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情,太妃即便是跟你离了长安,实际上是去苏州,最多不过是跟你在梁州住上一阵,然后还是要去苏州,而吴王妃,还有你的二郎都在长安,在苏州怕是没几个家人吧。”
    “是!”李恪茫然的抬头,脸色有些难看了起来。
    他这才想到,他现在是梁州刺史,每年都要在梁州上任,他的母妃便是离京之后,要去的也是他的封地苏州。
    他在苏州只有一个侧妃,还有两个小儿子。
    他们和他母妃根本不熟。
    而他呢,每年到了年底还要回长安参加大朝,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苏州。
    反而是他的母妃,如果想他,还需要来回颠簸。
    这就是他这个儿子的不孝了。
    反而是在长安,他们母子能够相聚的时间更长。
    “臣错了,多谢陛下提醒。”李恪赶紧叩首谢恩。
    李承乾淡淡的摆摆手,说道:“朕也是突然想到的,你放心,太妃的事情,朕会尽可能安置妥当的。你要做的,就是给朕好好的治理地方,八月返回梁州,秋收快结束了,但也要加紧将税粮送入长安来。”
    “臣弟领旨,请陛下放心。”李恪认真的拱手。
    “去吧。”李承乾平静的摆摆手。
    “臣弟告退。”李恪深吸一口气,然后拱手退了出去。
    离开东偏殿,重新跪在先帝灵前,李恪终于长松了一口气。
    事情虽然没有如同他最期待的那样,但终究算是有了结果。
    母妃在离开皇宫之后,能够由他们两兄弟的王妃伺候照顾,已经很好了,而他们兄弟两人,也都还要到地方任职。
    这已经很好了。
    李恪放心了下来。
    突然,李恪一愣。
    他们让母妃离开长安去封地,不是为了让她去地方享福,而是单纯的为了让她离开长安。
    人在长安,便意味着有无数的风雨。
    离开长安不是为了享福,而是为了安心。
    皇帝他,知道这个道理吗?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李承乾的目光望向大殿之内,脑海中依旧闪过李恪坚持不愿让杨妃去兴道坊坚定拒绝的神色。
    他轻轻地冷笑。
    萧后说到底,还是杨妃的嫡母。
    一旦萧后有事,杨妃是需要披麻戴孝的。
    李承乾让杨妃到萧后身边,一方面是为了让杨妃尽孝,另一方面,也是将别人将注意力引到李恪身上。
    杨政道算什么,冢中枯骨而已。
    只有李恪,只有李恪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,引起别人的警惕,甚至是仇视和怨恨。
    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他们的目光放在了李恪身上,那么放在李承乾身上的就会少上很多。
    这样,李承乾就能更推行他的新政。
    至于李恪,即便是他遭受到无数的弹劾又如何,只要他被谋反,李承乾就会尽可能的护住他。
    一辈子的让他站在他人的对立面上。
    一辈子的做个孤臣。
    做一辈子,活一辈子,从而避免掉他被人弹劾谋反斩首的结局。
    李恪他自己的身份敏感,只有这样,李承乾才能护下他来。
    但是如今,李承乾算是看清楚了。
    李恪是孝顺他的母妃,但也仅仅是孝顺而已。
    一旦事情牵扯到他的身上,李恪立刻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退缩。
    这就是李恪。
    当然,对于李恪,李承乾还是会用他的,清查田地,人口,推行科教,但走到最后,李承乾不会太保他的。
    他自己能够期望的,就是他自己不要犯太大的错误。
    一旦被人抓住把柄,那就只有按律治罪了。
    李承乾抬头,轻声道:“来人!”
    “陛下!”张阿难快步从殿外走入。
    李承乾点点头,说道:“诸地方折冲府回文如何?”
    “启奏陛下,诸折冲校尉有的已经开始从子弟前往长安,有的离的远,刚收到诏命,应该也已经开始挑选了。”张阿难拱手,说道:“六百折冲校尉子嗣,分左右千牛卫安置。”
    李承乾淡淡的点头。
    大唐有六百五十折冲府,每府一千士卒上下,掌控了这些人,李承乾就不用担心任何人谋反。
    “记一下。”李承乾抬头,说道:“等他们到了,明年秋收之前给他们放一个月假期,远的假期再长一些,让他们回乡好好看看,朕要知道,这一年,地方事务究竟如何?”
    “喏!”张阿难拱手,然后小心的退了出来。
    李承乾低头,看向桌案一侧,密密麻麻的奏本,他再度仔细的看了起来。
    各州刺史,长史,司马,六曹参军,还有地方世家。
    各县县令,县丞,县尉,主簿,六司参军,以及地方宗族。
    掌握了这些,那么李承乾就能够掌握一县,乃至于一州,一道的具体命脉。
    当然,大唐三百六十州。
    这不是一个轻松的活计。
    他需要费大量时间去阅读记忆。
    同样还是分类甄别。
    因为便是这些奏本里面,不知道有多少关键数据被人篡改了。
    然而即便是如此,通过这样,他也能更加全面的掌握整个大唐。
    整个天下。
    (本章完)